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日向雏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篇1: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日向雏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论文(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

篇1:我国经济发展形式论文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 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北京奥运会和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人民币汇改以来,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到现在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0亿外汇储备,足以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效,但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逆差的态势,且逐渐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品牌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

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

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

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重要,我们要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篇2: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2).

[ 4 ] 张莹,刘波.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 策选择 [ J ] . 开放导报,(05).

篇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显然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每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

为缓解环境污染,实现持续发展,我国应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促进产业转型改革升级,控制工业排放。

本文将针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思路探索

1前言

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非常突出。

就目前来看,中国在很多行业发展中都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如:化工行业、建筑行业、火电工业、矿业等行业,都是典型重度污染行业。

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思路,通过产业改革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污染与排放。

2绿色经济概念

绿色经济是随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进行产业改革与规划,使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状态。

绿色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发生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其核心是“持续”、“和谐”、“效率”一体化。

显然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绿色经济已成为主流趋势,这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中人类发展共识,很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知识经济。

如:美国已基本完成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美国IBM公司便已从原本的计算机硬件产生,转变为高端的技术厂商,完全实现企业转型。

绿色经济结构中,经济增长更持续、更快、更稳,且排放少污染小。

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

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我国想要摆脱污染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做好经济发展规划,控制各产业污染问题。

3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及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绿色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应认清时代发展格局,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建设,发展绿色经济。

环境状态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很多产业发展都在选择牺牲自然生态获取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导致污染超出自然界自愈能力,引起一系列污染问题。

例如,电力工业发展中烟气排放污染问题,会带来严重大气污染。

但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筑中离不开电力支持,离不开火电工业。

此外,许多化工工厂排放物中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到污染,出现减产和死亡。

如:二零一四年十月,丰县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PH值严重超标,锌含量是排放标准的三倍,导致周围千亩农田受到污染。

另外,我国港口管理建设方面,缺乏相关排放控制与管理体系,虽港口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水污染问题,如:船只泄露问题,导致大量化学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生物大面积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水污染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年均产生的工业固体垃圾超过八亿吨,建筑垃圾二十八亿吨,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两百六十九点三五亿吨,可见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显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生态状态环境状态并不乐观,这非常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4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思路

从前文分析可知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各行业都存在污染现象,土地、大气、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与污染。

毫无疑问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思路:

4.1优化产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产业规划存在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生产中中国往往属于人力输出方,而不是技术输出方,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工业污染非常严重。

篇4: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略谈论文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略谈论文

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工业体系,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都相对较为健全,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虽然我国工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较大,但是我国的工业化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基础尤为薄弱,资金和人才短缺,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均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建国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微观来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转变,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创新严重不足,主要依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危险之中。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经济危机、经济发展的投资不足、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等,使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外如何通过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顺利实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成为当代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工业经济从整体上看,体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分布不均衡;二是工业的税收和税负不平衡;三是工业企业区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平衡。首先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68%,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20%和 12%,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分别占比26%、26%和12%;四是工业的税负和税收也存在着不平衡,仅仅就增值税来看,东部地区的应交增值税占全部应交增值税的60%,中部占比24%,西部占比16%,但是东部地区应交增值税占销售总量的3.07%,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4.5% 和4.8%,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税负要大于东部地区,过于沉重的税负会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我国常见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中发展模式。集中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发展园区经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过于分散,导致的发展弊端。园区内部各种资源集聚,实现了资源共享,园区内部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网络等都十分完善。集中发展模式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链的工厂和厂家,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条件,在当地开设工厂,发展制造业,之后把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我国的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分为广东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几种类型,这些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实现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人才的集聚,实现了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3)延伸发展模式。顾名思义延伸发展模式就是指工业企业不断延伸自身的产品链、产业链,通过已有的产品增加产品品种,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种高效的产业链经济。

(4)规模发展模式。规模发展模式主要针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工业产业,因为在原材料、能源等行业,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空间比较广阔,这时如果实现产业规模发展模式的话,会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和优势的发挥。

(5)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产的物质不断实现循环利用,在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使消费不产生废物或产生很少的废物。这样既可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1、市场化进程的差异

我国工业经济建国后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的。我国市场改革从东向西逐步推进,而且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中西部地区地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市场化实现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首先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经济规律发生的作用,大量的生产要素也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加剧了东部和中西部市场进程之间的差距。我国的东部地区出现了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等所有制企业,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因为我国西部经济一直都是国有经济作为主导,国企改革步伐缓慢,也没有效果,在市场机制面前反应相对迟钝,整体发展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差距。

2、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使我国的经济活动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按照理论来说,先富起来的地区应该带动后富的地区,但是就目前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无法实现工业生产资源的有效转移和交流。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高度集聚,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电力供给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变高、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面临着转型和经济停滞的局面。目前我国仍然在探索中,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可以有效互动和联系的途径,但是要想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增加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全国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3、行政区域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经济目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联系,使工业经济呈现出集群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的主要构成就是一个个企业,而政府仅仅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者和监督者,但是就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干预该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盲目追求GDP,忽视经济发展的规律,过分追求经济总量,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1、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急于求成和贪多求快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部分政府领导在指导工业经济的发展时,没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容易对我国的.工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经济发展“左”的激进思想,防止国民经济出现波动;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发挥宏观调控对工业经济的完善。

2、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工业经济发展模式,面对资源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即使人口红利消失,企业也可以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提高我国工业经济的核心实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经济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经济效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工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济效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业经济应该是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因为工业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国工业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对我国国际地位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然后工业的发展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工业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精神效益。工业经济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是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而工业则成为这个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即便我国的工业经济规模比较庞大,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总量也十分可观,但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水平,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解决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从而使工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并且为我国国民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篇5: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1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

1.1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我国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精细化的家庭耕种,不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经济效应难以获得突破性的发展,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益的难题。大部分农村还是处于家庭化种植状态,并且这种生产方式效益极其低下,导致了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思想意识僵化,只是按照老规矩办事,不能接受先进的生产理念,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1.2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们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并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些由于短视造成的问题日趋严重。其一,农村建设缺少规划,随意性很强,发展方向模糊,造成了土地利用率比较低,浪费比较严重,土管所以及当地党政领导严重失职。其二,农业种植环境日趋恶劣,工业化的无序发展,造成了地下水开采比较严重,水位不断下降,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生活用水也出现了困难。其三,毁林现象比较严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树木被砍伐一空,种植短期高利作物,造成了农村环境不断恶化,风沙进一步加大。其四,农村成为了高污染企业的转移阵地,一些企业废水直接排入低下深井,农村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一些企业的废气排放没有任何处理措施,一些养殖性产业造成的地标污染也日趋严重。

1.3农民收入进入一个迟滞期,小康奋斗目标任务艰巨“十二五”时期,我们的任务很繁重,困难比较大。在当前,由于农村发展进入了瓶颈,相对于工业发展的成就来说,农业的发展我国大多还是小农经济,农民收入比较低,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以说当前依赖农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低迷,粮食作物价格受大环境的影响,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农业机械所使用的燃油价格不低,农民的实际收入下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放缓,工资性收入增速降低,就业的机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较大。另外政策性的补贴增速下降,对农业收入提高的作用降低。

1.4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村发展我国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缺少含金量,城市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反而对农村人口形成了很强的迁徙式掠夺,农民进入大城市打工的人数随着季节在流动,农村在城市的发展中获益不多,城市的公共服务向乡村的拓展不够,城镇化的成果没能够更多地惠及村民。农村的学校建设和合作医疗以及一些公共设施还不是很健全。影响了城镇化的广度和深度。

篇6: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2.1进行科学规划,做好协调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广阔而复杂,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实际,因此经济的发展就不能搞一刀切。我们要因地制宜,对地区发展做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我国规划,从而达到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将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到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通过城市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延伸,让农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通过区域内资源的配置,让城镇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通过城市的技术支持,让农村获得发展的技术支持。让农村小城镇成为城市发展的配套工厂,给城市提供粮棉、蔬菜及相关加工产品,让农村成为城市产业链的延伸。这样做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我国的良好局面。

2.2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的途径就是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比如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来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为了加快这种转变,我们的农村在发展我国思路上,应该求新求变,加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加快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探索农业机械化的增长方法,加大补贴的力度。对于土地流转,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进行,可以组建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入股,将入股的土地连成片,实现规模化种植;将农业机械扩大,实现统一作业,统一经营。政府也要加大对合作农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做好分流农民的就业工作,保障农民的收入,巩固土地流转的成果。

2.3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因此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日常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做到有序流转、科学流转,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这样在土地上才能形成利用的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农村,才能向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转变,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在科学的土地流转基础上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完善信息服务,引导农村经济实体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农村优势产业,利用便利的资源和材料,形成骨干企业,打造农村产业品牌。

2.4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形成发展优势和合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其一,做好农村建设规划,本着科学、长远、实用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其二,搞好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做好农村道路规划和建设,不要满足于村村通的狭窄的水泥道路,应该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布局上。其三,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标准化建设。这对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文教卫水平上去了,无疑也增强了农村的吸附能力。现在我们正对学校展开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还要加强乡镇文体站、农科教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站、图书室、村民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其四,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一个活跃的经济离不开金融服务,本着便民益民的原则,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实行金融行业的密集服务,设立自动取款的服务网点,开展网上汇兑服务指导,为农村的经济提供便利和保障。其五,在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在住房上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住房产权形式,并逐步对产权进行城市化研究,提供住房保障,建立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措施。在环境卫生上,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向农村发展,建设清洁、整洁的新农村。

篇7: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逐渐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我国应积极走向绿色经济,加强产业优化,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篇:我国常态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近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重点,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把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崛起,经济各领域每天都发生着巨大变革。

以创新为视角,通过对新常态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人才等层面来分析必须加快创新步伐、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的迫切性、必要性,进而探讨新时期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路径,以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我国经济基础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科技创新;生态文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将近30年的较高速增长,即所谓的“增长奇迹”。

经济高速增长首先表现为我国GDP增长的速度快、持续的时间长;其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在于它特有的非常规性:经济增长理论着重强调的若干要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积累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我国并无过多的独特之处相比于其他国家,甚至某些方面仍处在较低水平的阶段。

创新,是任何注重经济发展的国家都在时刻强调、重点投入的关键环节。

经济发展,崇尚创新,努力探索创造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发展,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要义,坚持走绿色发道路。

坚持以创新为视角,以科技为支撑,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匮乏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科技创新产品较少,这种发展会使企业止步于自身现有的固定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撑,无法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跨文化的发展步伐,技术创新成为各行各业必须坚持的一条提高自身的关键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产能的过剩,这一切都是源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合理的开发投资,不断建立的大中型高能耗、低收入、低利用率的企业,导致大量生产力过剩和产能过剩。

由此可知,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而并非大量开发稀有能源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投资,提倡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的绿色发展。

(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的合理分配,一直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城市的发展要素不能及时的流入农村,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存在着局部的贫困,与中高等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悬殊,甚至有些地区,至今仍有儿童无法按时入学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相比之下,大中型城市的孩子过着衣食无忧、进入高等学府接受良好教育,生活优越。

因此,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缩减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对农村可持续经济的投入,加大教育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人m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保护好农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破坏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绿色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核心地位,缩小城乡之间、沿海内陆之间的差距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人类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的破坏、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一系列后果正在一步步地破坏着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环境,也影响着自然系统的可再生循环。

尤其生态、大气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最显著即北方频繁的风沙、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学校停课、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这一切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

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实施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从全球化的格局分析,低碳经济日趋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有利证明及巩固加强在当今世界格局的竞争地位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等问题。

因此,各方力量应该着力思考,付诸实践,勇于改变过去企业效益低、质量次、创新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现状,依靠科技、注重创新,提高自身核心技术和创新理念,应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实施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今天,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化,低碳循环成为一国经济立足于世界竞争强林的主导力量。

低碳、环保、循环,优化,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生态安全,积极应对新一轮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大战。

(二)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中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把握中国最大实际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回顾总结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勇于创新,争取在稳中求发展,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以主席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特别重视我国经济当前和今后长期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都迫切要求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监管,完善体制创新,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注重质量和追求效益的创新层面上。

从长远分析,创新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方向,顺应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化趋势:

1、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核心力量,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绿色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需要新一批知识性创新人才作为坚强后盾,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配置,知识和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2、核心在于企业创新。

企业的创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程度。

截至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研发力量平均已经达到全社会总体的70%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相对水平,从这方面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②同时,一些企业创新力不足,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缺失,缺乏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积极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团队,改变传统观念,促进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模式的调整。

我国企业都应该积极关注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研发新技术、开拓新产品,积极努力步入创新型企业的行列。

3、重点在于管理创新。

将传统管理加以创新革新,给员工创造温馨舒适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高情商的管理者善于变换管理思维模式,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使人心悦诚服,认识到领导的用心和旨意,促进全身心投入工作。

宏观层面上,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成熟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人员遵守规章法则,保证共同努力和团队合作的前提。

拥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潜力,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促进人们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研制新技术新产品。

现代化管理与创新是相辅相成、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促使人们感知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认识到自身在企业的价值,促进工作高效化。

4、保障在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在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身的创新性,从而在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制度创新也是维护效率和公平公正的纽带,革新老套的规章框架,保障高新技术产品产权所属得到有力保护,使创新成果得到合理的奖励支持,促进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激励,降低创新研发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通过制度保障,为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监督保护作用。

三、对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探析

(一)实施创新驱动型战略,注重科学技术创新

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依靠科技,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院校等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好科研技术支持。

依托科技、坚持创新,是提升我国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保障。

同时,企业要积极吸取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适时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政府、司法等公共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支持力度,同时相关部门做好新型企业创新的风险评估,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重视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把控,重点扶持拥有较好前景、风险系数小的高新技术的新型创新模式企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构建美丽中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

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发展模式已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落后型向现代型转变,由浪费型向节约型转变,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以及新能源开发是转变的主攻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构建美丽中国:1、政治方面,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宏观布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党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政治生态良好、纪律严明的创新型政党;2、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放为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步伐,坚持协调发展,保护生态,提高人们幸福指数;3、文化方面,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吹响嘹亮的号角;4、生态方面,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m幸福的中国梦。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远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1、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分配三大产业的结构布局,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重视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善于发掘市场方向,大力发展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业,使资源达到最优化开发、配置。

2、优化东西部资源配置。

我国东部地区有便捷的交通和有利的市场,同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化东西部的资源配置,相应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区域差距。

3、优化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生产要素的优化,密切关注市场的供需变动,根据市场的行情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经营的主流,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着力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在人大代表会议上多次提出,我们国家要时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积极全面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良性运作发展,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对此,必须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把控,企业自觉做好污染排放和后期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倡导低碳经济,真正实现健康、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最大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注释:

①靳涛,李帅.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基于体制柔性的解释[C].北京:中国人m大学书报资料中心,.9.

篇8: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摘要:绿色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快绿色经济的建设步伐,持续推进绿色经济模式的研究力度,充分结合科技、法律、行政等有效手段,大力开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绿色经济体系,在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全球碳减排事业做出贡献。绿色经济是指在以持续、和谐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大力促进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人口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全球的可利用资源形势日益严峻,再加上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现象,面对这一系列挑战,致使我们迫切需要创建出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的未来谋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绿色文明的发展。众所周知,人们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得以顺利发展的背景就是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形态。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1.绿色经济的内涵以戴维皮尔斯为代表的一批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曾经提到过绿色经济,这也是“绿色经济”理念首次出现在人类文明中。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场的经济形势,以产业经济作为奠基石,加之对科技创新技术的利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具有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显著优势,是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结合体。

2.绿色经济的发展意义根据当前环境和经济状况,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绿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就业岗位,更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造福人民的积极意义,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当做重中之重,把工作重心适当向绿色经济倾斜,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充分融入其中。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步伐,加大研究力度,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奠定基础。

二、我国绿色经济模式发展探究

1.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时,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将“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环境”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管理创新措施的不断完善;要持续推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速度;同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对农产品基地涉及到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创建和完善,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和相关生产技术落到实处,并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事宜,大力推广该项技术,为保证技术的落实状况,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快速实现绿色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技术化夯实基础;最后,充分利用不断更新升级的信息网络技术,为绿色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设完善的产销管理体系。

2.绿色工业体系的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业体系,绿色工业体系具有耗能少、坚持可持续发展、科技化、生态化的特点,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前提条件,根据区域发展特征,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详细规划以及相关的产业布局政策,在原有策略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工业布局、工业结构更加系统化、合理化;根据能源有限这一实际情况,合理完善能源的供需体系,同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价值,合理利用高新技术及市场资源,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技术是工业顺利发展的血液,因此要注重对新技术的研发,并鼓励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各方面进行绿色创新,共同建立起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绿色经济模式,明确行业绿色标准,制定和完善绿色管理规范。

3.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要想持续保持并增强竞争力,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是战略性选择。在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切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统筹规划,确定绿色服务的重点领域,然后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制定相关规范措施,具体包括追加政府方面对绿色服务的投资、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给予必要条件的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做到向绿色服务体系的完美转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合理制定绿色转型的`专项规划;此外,服务业的污染排放也不容小觑,必须加大整改力度,降低排放量,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促使服务业的绿色转型;为了进一步节约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要用绿色服务来补充,甚至代替传统服务方式,为生态的平衡及良性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绿色消费模式的推行近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推行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有裨益。要想构建绿色的消费模式,首先要提高群众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大环境保护、资源有限的宣扬力度,促使全民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对消费结构进行持续优化,绿色经济转型具有一定难度,可以用绿色消费模式来促进企业的绿色经济转型速度,大力扶植绿色产品的生产模式,并建立相关绿色生产基地,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绿色通道;在对绿色产品的大力发展下,还要建立对应的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并强化绿色产品及绿色市场的管理、监督措施,为绿色的消费模式创造安全环境,进一步加快绿色消费模式的生成。

三、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1.强化政府主导,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力度,对有限土地的开发格局进行持续优化,尊重各地区的差异,并合理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直接规范、管理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必要的经济杠杆来影响群众的行为;必要情况下,政府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快环境经济综合决策的落实。

2.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培养相关人才根据市场形态,以企业为载体,积极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快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空间,并加大培育力度,比如对生物产业、循环农业、新兴能源产业等的绿色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要大力培养绿色产业型人才,并建立相应鼓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效率,强化人才培养效果;筛选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理论,借鉴适合我国发展的技术,增强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了加快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步伐,要持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如《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逐步创建出高效、系统的适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不同,应积极制定适合地方需求的法规,可操作性强的条例、标准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环境执法的力度不能松懈,它是保障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得以实现并落实的基础。

4.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平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逐渐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从而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宣传功能,培养青少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绿色发展观;加强对各地区、各级领导的绿色发展意识,并将其融入实际工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落实树立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浩.浅析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情,2017,(14).

[2]徐兵.浅谈我国绿色经济的开发[J].经营管理者,2014,(31):216~217.

[3]曹明贵,李玲.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经贸实践,2017,(1).

篇9: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及战略论文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及战略论文

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将中国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中等收入水平。目前处于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即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点,必须正视问题与挑战,着力解决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和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生动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两个中高”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必须着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论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优化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已发生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归纳起来,这一阶段性变化包括以下内容,即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的成长性将由高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变化不仅要快而且要发生重大质变;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改变;政府治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体制将出现重大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人均收入水平的阶段性变化,即经济起飞的二阶段论。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尺度。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将各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等五个水平,也是一国从落后转向发达所必须经过的五个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上了两个大台阶,未来正向第三次台阶迈进。

第一个台阶,就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转为中低收入国家,这发生在。第二个台阶就是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这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当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这两个台阶的连续性较强,增长的特征和结构都较为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按罗斯托的起飞经济学理论,把这两个阶段的发展称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次起飞。而中等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乃至最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则可以认为是第二次起飞。到中等收入水平后,规模扩张的速度放慢,经济结构变化的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的好坏在质不在量,结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成为其成长的最主要标准。这就是一国一地经济是否正在实现第二次起飞,不是看经济增长速度是不是快,而是看结构变化的快慢,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快慢,即笔者称之为“增长速度放慢、结构升级加快”的.新增长。

二是增长速度的阶段性变化,即经济增速的二阶段论。速度大小的变化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密切相关的,速度仅是衡量经济成长性的一个指标。如果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仍用速度作为衡量经济绩效大小或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我们注定会对未来越来越抱悲观的看法。速度的二阶段论指,“高速增长”结束,代替它的是“中高速增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还将长期性呈阶梯形的下降变化。增长放慢,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这就是新发展特征。速度的二阶段论,源于人均收入水平或阶段的变化。根据国际经验,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所有的国家经济增速都会递减30%~40%,就我国而言,将由前期年均10%的增长递减到今后较长时间6%~7%的增长。

二、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中高”目标

经济进入新阶段、新常态后,最大的风险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表明,多数国家之所以先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是没有有效解决好三重难题,即需求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失败和收入差距过大。这里的需求不足讲的是最终需求不足。最终需求严重不足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失速,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失业率大幅上升,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问题(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长期并存),也可能是高通货膨胀与低增长并存。产业升级失败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上处于严重的“前堵后追”危机而难以自拔,企业投资严重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或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而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意味着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而且意味着社会不公平的持续化,这一方面会抑制中产阶层壮大,影响最终需求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会导致社会矛盾严重恶化,发生各种形式的社会危机。不仅如此,阻碍我国经济向期望的新常态转变还有两大危机,即生态环境危机,二是严重的城市病暴发。迈向新常态,实现我们希望的新常态发展目标,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发展的首位,通过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实现我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在不断优化结构中释放需求潜力,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为较长时间实现“中高速”增长提供支撑。

其一,为避免最终需求严重不足,释放巨大的需求潜力,需要实施两大战略,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扩大消费战略。我国最终需求潜力很大,但现实的障碍很多。不改变过度刺激投资的体制和政策,不改变抑制消费的政策,最终需求不足将可能使我国经济全面失速。要在释放最终需求上多做文章,改变那种长期在中间需求——投资需求上打转的思维。要彻底改变城镇化以房地产化和土地城镇化为中心的旧发展方式,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化农民工为“完全市民”,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要改变“以吃住为中心”的消费观,转为“玩乐为中心”的消费观。鼓励汽车消费、休闲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加强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医疗水平,促进健康、养老事业发展。

其二,促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必须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战略和促进自主创新战略。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这其中包括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进力,占比超过60%以上。二是制造业升级,由中低端升级到中高端,使我国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改革和开放两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推进力,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像过去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发展,把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与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汽车、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已形成一定新的优势产业(如高铁、光伏产业、造船业和支线飞机)继续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跨部门、跨行业兼并重组,为民营资本的兼并重组提供更多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坚决压缩无效、低效过剩产能。

其三,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回旋能力和国际发展空间,必须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新的开放战略。在中西部地区培育若干新的区域增长极和增长点,既能提高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性,又能释放出中西部地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而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升级版,将能明显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也是培育我国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篇10:环境保护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

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经济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全球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很多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为能源的匮乏让人们开始关注节能问题。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令国家经济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提高,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国家多次颁布环境保护条例,从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入手,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立志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污染水源、酸雨天气等恶劣环境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开展经济作业。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保护无国界之分,大自然是全球性的公共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环境保护也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治理环境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可持续战略,也是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

1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就得到了腾飞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根据《环境绿皮书》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因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原因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根据数据预测,在2025年前后,我国将成为实际上最大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空气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也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约有90%的城市地下水都遭到有害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样的土壤的污染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不能小觑,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进行的,因为经济活动的特性,所以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2.1 经济发展不足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经济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却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将会反过来对环境进行优化,先进的的技术引进,将对逐渐恶化的环境进行治理。从国内的环境污染分布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早期的环境污染严重,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污染的情况又会得到了改善;反观污染严重地区,是那些经济不发达,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多以重工业经济为主,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当地的居民水平素质较低,对环境保护没有意识。

2.2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有推动作用

环境质量的好坏,是由良好的经济结构来保证的。两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经济的下滑或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经济的发展也将对环境进行改造利用,由经济作为支撑,研发更多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作用于环境保护工作。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味地为了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破坏环境,而又在经济得到改善后,治理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单一的索取关系,两者相互依靠。所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障,环境的治理也不能缺少经济的物质基础,两者不会单一存在,缺一不可。

3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 增值可再生资源确保循环利用

可再生的资源,就是可以更新、重复利用的资源。大自然中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有限,即便是资源基本可再生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无休止、重复循环的再生,供给人类使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再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将有助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秉承“合理利用,杜绝浪费”的原则对待可再生的资源。

3.2 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目前,我们常说的大自然资源匮乏,多数指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像是:天然气、石油、煤矿等,这些都是经过亿万年演变来的,不可循环再生资源,他们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待这些资源,节约利用是应对之策。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运用,形成经济资源的闭环。

3.3 强化环境的保护意识,走可续发展道路

人民是国家的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通过全民共同创造。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令大家对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遵循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再鼓励大家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国家也大力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措施保证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人口、环境的和谐。

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保护无国界之分,大自然是全球性的公共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环境保护也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治理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两者不会单一存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障,环境的治理也不能缺少经济的物质基础。实现两者双赢,可通过增值可再生资源确保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强化环境的保护意识,走可续发展道路等方式来保护环境。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在环境问题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1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论文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论文

一、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4、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5、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6、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二、结尾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从根本上有利我国农业长期战略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坚持农业经济的状况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

篇12: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提升公园品质助推经济发展成为了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我国当前人民公园建设的现状来看,若想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公园品质着手,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将其与经济发展中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最终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文章首先对人民公园品质提升所面临的问题着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人民公园;品质;经济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公园作为城市中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品质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也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近年来,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完善方案,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相关部门将其有效解决,以此来将人民公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公园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园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观赏、休憩、锻炼身体的场所,因此,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都会配有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绿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公园并不具备经济效益,但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则可以通过人民公园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1.1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旅游行业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过去的时间里,旅游景点大多都是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人造主题的旅游场所很少,从而导致旅游资源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为了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尝试以人造主题公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游玩,通过对主题公园品质的有效提升,使得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住宿、娱乐、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1.2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为了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大部分人在对住处进行选择的时候,都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楼房价格、建筑成本、配套设施等。此外,小区楼房周围环境的好坏也成为了当前消费者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调查显示,距离人民公园近的小区楼房要比距离远的销售量高,这就说明人民公园已经成为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提升公园品质,对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3公园品质提升催生民生经济

公园品质的提升并不单纯集中在硬件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完善上,而且还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公园品质的提升,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由公园品质提升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间接性的,一旦民生经济得到了促进,区域经济势必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2提升公园品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尽管人民公园建设和品质提升工作引起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就公园品质提升整体的效果来看,却显得有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提升公园品质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为了将公园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我国在公园管理上大多实现免费制,即使有少量的资金收入也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以此来达到公园收支的稳定与平衡。由于人民公园具有公益性,所以公园的建设资金和后期维护费用往往需要政府部门承担。但就目前政府在人民公园建设上所投入的资金来看,却并不能满足公园的建设需求,从而导致公园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政府部门在对公园进行建设、管理的时候,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为群众提供服务”作为公园建设、管理的根本目标。

2.2场地被蚕食或改为它用

公园是城市中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公共场所。一般来说,园内土地面积和设施是不能改为它用的,然而就目前大部分公园的现状来看,却被周边单位和个人据为已有,在园内任意拉结高压线或将建筑延伸到公园内,甚至还有一些违章建筑出现在公园中,这些问题都会给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公园作用的有效发挥。

2.3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既然我们将公园品质的提升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公园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助于公园的有效运作。然而就目前公园管理手段的选择来看,却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一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人员管理制度的落后,公园管理人员是事业编制,具有终身性,所以对管理人员来说,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这样的制度下,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会降低,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是体现在绿化养护、防火、防盗方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并没有改变上述工作的现状,工作开展仍然以人工为主,工作效率低,效果也不尽人意。

3提升人民公园品质,助推经济发展

公园品质的提升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领导部门从多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结合我国当前人民公园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其完善对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做好公园规划工作

规划工作是公园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基础,所以,确保规划工作切实可行至关重要。目前,政府部门给予了人民公园新的发展意义,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所以,公园的规划除了要遵循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入效益原则。在具体设计中,应突出公园的特色,力求创造一种具有良好景区布局、内容丰富、景观协调的.公园。

3.2建设与保护并重

过去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只注重公园的建设,却忽略了后期保护工作,导致公园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丧失了原有的意义。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应提高对公园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园的文化底蕴,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人造景观,丰富公园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3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公园管理也不例外。结合我国当前人民公园运营和发展的现状来看,对于管理机制的创新,我们应该从三个部分着手,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虽然公园是免费开放,但服务质量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定要对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尽可能为广大群众提供舒适的环境。其次,要建立规范的聘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激励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实现公园管理智能化、网络化,以此来提高公园管理的整体效率。

3.4实施“抱怨”管理

所谓“抱怨”管理,主要是根据居民和游客在游览公园时的不满和诉求为依据,结合公园当前管理的现状,通过改变管理方面和手段的途径,将问题一一解决。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对公园的管理工作进行不断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日后公园的长足发展提供依据,更好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品质与经济发展虽然看似毫不相关,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民公园不单单是城市娱乐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城建部门需要提高对人民公园品质的重视程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公园进行合理规划,从多个方面着手提升公园品质,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明盛.提升公园品质助推经济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06).

[2]项行军.论公园绿地如何推动园林建设[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03).

篇13:至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一、序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3年完成了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后,在全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了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民收入由低收入水平进入中下等收入水平。

在达到小康水平后,在下个世纪最初的10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使全国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达到富裕和舒适的水平,国民收入进入中等以上水平,并努力提高相对贫穷人口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得到更大改善和合理化,居住条件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随着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完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变化。从以衣食用为基础的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过渡,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过渡,从侧重数量型消费向侧重质量型消费过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大部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和相应的中间产品加工业将从过去20年之后的高速增长进入常规增长、速度放慢的阶段。而与此相应的是,服务业迅速崛起,将成为高速增长的经济部门。作为实现小康水平后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承前启后继续的五年,对下世纪初的头五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将立足在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合有效的宏观政策的调节,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着眼于规划好第二、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衔接和跨世纪的改革、发展,致力于推动2001-2005年国民经济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并且得到巩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为其自身能够不断的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而为推动2001-2005年及下世纪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各方面的改革能够不断地向纵深推进,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能够持续地释放出来。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主要是在商品市场领域,服务业领域和要素市场的完善和规范程度还远低于商品市场。旧的体制不仅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而且给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使服务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在要素市场上,劳动力和土地只是初步实现了流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仍然很弱,而且还同时处于旧体制的干扰作用下,使资源要素价格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平衡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需求和供给形势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导致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浮现出来大量的、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不得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体制改革来给予解决。在“九五”期间,我国面对的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来的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形势突变,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尤其是金融体制的建设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在下一个世纪将更为开放,更全面的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牢固、高效、适应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金融和外贸体系,也将成为2001-2005年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战略

(一)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

在1978-1997年的20年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回顾二十年持续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过程,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一段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城乡居民各种层次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需求层面不断得到满足,供给层面出现重大突破的过程。

二十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居民的温饱需求直接推动了七十年代以来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大部分人口的生活逐渐达到小康水平,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对娱乐、教育消费的消费量增加,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家电产业和商业、餐饮、居民服务、运输、电讯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进入“九五”末期全国城乡消费出现了新形势,在以“老三件”为代表的第一代消费品被淘汰后,以“新三件”为代表的第二代消费品也已经达到饱和,而第三代消费品还没有形成热点,居民消费中用于购买服务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但增长无力。如果新的消费热点不能形成,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将直接威胁到二十一世纪头五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发现和促进居民消费中的热点,将构成2001-2005年国民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

经过20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进入下一个五年,绝大部分居民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将形成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消费质量和结构将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将希望有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和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除了得到基本的商业、餐饮、运输等服务之外,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信息传媒和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也将表现出更高的消费热情和更为迫切的消费倾向。

通过对“九五”末期居民消费倾向和走向的分析,可以预测,从2001到2005年,居民消费的主要领域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住宅消费,尤其是适合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住宅,由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住宅的内部质量和外部环境迄待改善,而且每年还有数量稳定增长的新增住宅消费需求,因此,对经济适用、较为舒适的住宅消费需求,将在2001-2005年间成为居民消费中份额巨大、增长稳定的重要部分。其次是对更高水平的服务业的需求。由于住宅和服务业消费直接与人口的分布和流动紧密联系,因此将相应会带动基础设施、城镇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需求的加速增长。

随着住房建设和交通及配套设施的发展,2001-2005年,将在现有主要中心城市周围和乡镇地区出现大量新的小城镇,从而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的商业、饮食、居民服务、运输、邮电将进一步发展开放,新兴的金融、信息咨询、医疗、教育等行业会快速发展。由于服务业的发展与人口布局密切相关,现行的人口流动制度在进入2001年后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因此必需根据形势的变化重新审视其合理性,推动其进行深入改革,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此导致的矛盾。

2001-2005年期间,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日趋显著,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很低,而且严重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耕地和水资源的紧张问题首先是与我国的人口问题紧密联系的,从2001

-2005年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人口过多的局面,据预测,即使在80年代以来严格执行控制人口生育的政策的情况下,从2001-2005年也将净增劳动力5300万,相当于“九五”期间3900万的1.4倍,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耕地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乡镇企业吸纳就业有限,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将不可避免。其次,如果要发展居民住宅和城乡交通建设,也将会占用大量耕地。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用水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采用的“南水北调”,“引黄灌溉”等措施,以及修建的水利工程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局面,解决居民用水问题。这些矛盾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下个世纪初叶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战略的实施,给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

从国民经济的总供给能力预测,2001-2005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达到7.5%左右,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和资本存量仍然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虽然与此同时国家将加强经济安全体系建设,较多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建立自然灾害防护体系,放慢对资源的开发速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在金融领域采取较为保守的政策,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总体而言从供给方面保证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仍然是可能的。

(二)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探索实现中长期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途径。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以上所有这些问题的要害仍然是存在体制障碍,导致要素和服务价格受到扭曲。长远而言,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体制障碍就是人口流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目前的人口流动制度是以阻碍人口流动为取向的,虽然在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流动就业严重地冲击了人口流动制度,但是因为它的存在,流动人口在就业、购买住房、医疗保障和教育方面仍然受到很多歧视,劳动力要素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相应受到扭曲;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尤其是土地的转让和再转让制度,使土地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严重地扭曲了土地的市场价格。

为了缓解水资源缺乏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长期以来执行的水利战略是以转移水资源为基本导向的。转移水资源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大量无偿占用可耕地,但是缺水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价格普遍偏低,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真实稀缺程度和真实价格。因为人口不能流动,所以用水成本的快速大幅上涨将阻碍缺水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

2001-2005年将结合居民消费的发展方向和体制问题的实质所在,通过进一步通过推动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居民消费,减小对要素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的扭曲,消除住宅产业、交通某些设施建设产业以及交通工具供给产业发展的体制约束。首先是保持人口适度流动,保持城市人口有进有出。促进人口流动就业,使流动的劳动力在就业所在地进行住宅消费时不存在体制障碍,就业人口在各地购买住房安置下来,与此相应大力发展配套城镇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降低流动成本,尤其是在人口流动的目的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镇布局上,要推动按功能划分的城镇建设模式,使容纳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的城镇根据资源配置进行分布,使人口的就业和生活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其次是大幅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家用轿车的`供给能力,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国内轿车生产的成本,适度引进竞争和提高进口额度。与此相应,人口布局的改变将会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新的服务业增长点将不断涌现。简而言之,就是以“住房-汽车-道路”三个相互联系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带动各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由此构成2001-2005年间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

三、宏观经济增长和管理

2001-2005年将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把推动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经济增长速度

2001-2005年,继续努力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把握适度的宏观调控力度,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保持需求总量的适度增长和引导需求结构合理调整,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过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投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投资主体企业化、多元化,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通过初次分配和财政再分配体制的完善,调节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市场预期合理引导消费。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从2001年到2005年,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供给能力,防止总供给不足,维持经济的适度高速增长仍然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通过宏观产业政策指导和市场调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抗灾能力,使农业生产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农业产值达到年均增长3.2%。协调第二产业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改变加工工业的低水平重复状况,振兴支柱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7.2%。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总量,调整内部结构,培育新兴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吸纳大部分就业,2001-2005年,第三产业产值保持年均8.5%的增长速度。到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50:33。

(二)社会投资和物价水平

2001-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8%。投资将重点集中在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房地产投资的重点是城镇居民经济适用住宅建设。

改革投资体制,在投资领域实现政企分开。根据营利性投资、基础性投资和公益性投资的不同职能划分不同投资主体。实现政府投资与国有资产投资分开,政府退出营利性投资领域。实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经营职能分开,政府为各类投资者服务。

建立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委托授权方式,股份制的方式,通过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及其他所有制经营实体,实现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作。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资金来自财政收入和政策性融资,纳入国家预算管理,投资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公有事业建设项目。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保本微利的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

2001-2005年对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年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调整农产品差价、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能源产品价格、第三产业价格和公有事业收费标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一方面要防止价格总水平的过度上涨,甚至通货膨胀,造成居民生活困难,财政赤字扩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状况。2001-2005年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消费物价指数年均上涨4.3%,零售物价指数年均上涨3%,

并且根据当年实际经济形势走向调控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投稿

烟雾报警器没有消音键哪里怎么关(烟感一直叫不停怎么关)

2022-7-3 22:29:33

投稿

2022年天津重点小中高学校排名(天津周边学区房介绍)

2022-7-3 22:29:42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