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的播种者们

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气象人员的肌肤,延安的窑洞温暖了气象人员的身躯,延河水荡涤了气象人员的心灵,延安宝塔照亮了气象人员前进的道路。——邹竞蒙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的建立1945年3月,一批16-20岁的年轻学员齐聚延安清凉山,组成

延安的小米养育了气象人员的肌肤,延安的窑洞温暖了气象人员的身躯,延河水荡涤了气象人员的心灵,延安宝塔照亮了气象人员前进的道路。——邹竞蒙

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的建立

1945年3月,一批16-20岁的年轻学员齐聚延安清凉山,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训练队——清凉山气象训练队,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气象知识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

当时,学员们的学习环境十分简陋,他们用双膝当桌,石头作凳;由于书写用纸极度匮乏,大家便想方设法地寻找可以记笔记的东西,有的人将旧线装书拆开,把背面订成本子;有的人则将笔记写在旧讲义、旧杂志的空白处;他们还就地取材,拿锅灰掺水后自制成“墨水”,用来蘸取写字。此外,大家的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有时一连几天只能吃高粱和黑豆,七八个人睡在一张土炕上;没有热水,大家便用冰水洗脸;衣服脏了,他们用草木灰过滤出碱水,来代替肥皂洗衣服。

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的播种者们

延安气象台使用过的手持风速表、手电筒和怀表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这群年轻人望而却步,反而磨炼出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大家都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早上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响起他们背诵气象名词、观测知识的声音;课间休息时,大家指着天空中的云你争我辩,有的学员还拿出云图来说服对方;到了晚上睡觉前,大家都趴在被窝里,互相对照笔记,学习气象名词和基本气象概念等专业知识,甚至在睡梦中,有的人还在念叨:“不对,这是高积云。”

在开展理论课程的同时,训练队也将学习重点放到了实际操作上。首先是关于气象站建站知识和简易气象仪器的使用、操作等,随后是集中学习无线电报务技能和仪器维修。著名气象学家张乃召是当时训练队的教员,他带领大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地面气象观测能力的训练。例如对云状的识别,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初春季节往往是碧蓝如洗、万里无云,所以一出现云的时候,张乃召就马上叫学员们出来观测、辨认。有时在晚上甚至半夜出现了典型的或不常见的云状,张乃召也会立即把大家从床上叫起来观测,以便积累更多夜间看云的经验。

1945年5月,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正式结业,他们在王家坪军委礼堂举行了隆重的结业典礼。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出席并发表讲话:“你们是我党我军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你们开始的气象工作,是我党气象事业诞生的标志。”随后,叶剑英主持草拟、签发了气象观测工作细则和观测员须知,规定了气象报告、详细观测项目与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首批气象训练队学员毕业后,他们分赴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开展气象观测工作。

中共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中共中央对抗战胜利后的局势预测和气象保障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培养一批气象专业技术人才。同年9月,在延安凤凰山下建立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以下简称“延安气象台”),由张乃召担任台长。

成立之初,延安气象台便从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选调了毛雪华、周鲁女、曾宪波、邹竞蒙、陈涌珉等5名具有较好的政治条件和文化基础的业务人员,后期又陆续选调谌亚选、傅涌泉、苏中、张丽、杨丰年等5人到气象台工作,这些年轻人成为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的播种者们

1945年10月—1947年2月气象记录月报表封面及气温页(部分)

当时,延安气象台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气象观测,同时开展飞行保障服务。他们每日进行气象地面观测,通过测风经纬仪观测高空风向和无线电设备测量高空气压、温度、湿度等。有飞行任务时,他们还需要增加观测次数,有时甚至15分钟就要观测一次。

测风经纬仪和无线电探空设备都安装在凤凰山顶,距气象台有200多米远,设备均使用油机发电,因此,经常需要人工往山顶运油,以保障其顺利运行。通往山顶的只有一条小路,遇到雨雪天气,路面泥泞打滑,非常难走。气象台的工作人员经常是一人背一人扶,一步一滑地爬上去。到了冬天,天黑得早,看不清路,他们只能摸索着下山,一不小心就会摔得鼻青脸肿。遇上极寒天气,凤凰山滴水成冰,油机无法正常发动,张乃召便带领大家手拉发电机,一拉就是几个小时。寒风刺骨,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一次又一次,手早已被冻到失去知觉,但大家仍然坚持准时观测、发报,从未出现误时的情况。

1947年,胡宗南率军进攻延安,延安气象台按照中央部署进行转移工作,将书籍、资料、轻便仪器全部带走,笨重、不易携带的设备就地掩埋。延安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背扛肩挑,在黄土高原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累得腰酸背痛,脚下纷纷起了泡,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下来。最终,他们将器材全部安全转移。

党中央和各级负责同志对气象台的发展十分重视,多次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延安气象台成立初期,毛泽东便将自己收藏的一本《自然地理》赠送给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周恩来在国统区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政治斗争时,仍然挂念着气象台的建设工作。1946年11月底,美国友人杨早委托涂长望教授将其在国外找到的一批关于气象方面的书刊转赠周恩来,周恩来当即决定,把这批书转交给延安气象台。由于国民党对边区封锁严密,交通极为不便,这些书刊于1948年春天才辗转送到延安气象台工作人员的手中。在书刊内页里,有一张国民党气象局使用过的天气图,周恩来在上面写道:“这张图不要丢掉,可能有用。”这些书刊都是当时最新的气象科技书刊,对气象工作人员的学习很有帮助。

此外,党中央对气象工作人员在政治上的成长也十分关注。延安气象台创建之初就成立了党小组,与外宾招待所编为一个党支部。党组织经常结合实际工作对大家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耐心启发和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张乃召组织大家学习了毛泽东于1947年12月在中央会议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和《土地法》等文件。时任军委通信科科长王诤也来到气象台,与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他对大家讲述了当前的革命形势以及气象工作对将来要夺取全国政权、建设新中国,建立空军、海军的重要意义,激励大家学好气象专业技术。

为充分调动气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党中央在生活上也尽可能地给予大家优待和照顾。据邹竞蒙在《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一书中回忆:“为了鼓励技术人员,实行技术津贴。当时报务员都算技术人员,都享受技术津贴。电台报务员每月的津贴是8斤小米,电台台长也才18斤小米。而气象台的人员当时被称为‘气象观测员’,技术津贴竟达每月21斤小米。”

延安时期的气象工作,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气象事业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在促进社会进步、保障民生、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陕西省延安市档案馆供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27日 总第383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涉及资源下载的,本站旨在共享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您想商用请获取官网版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投稿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022-7-12 22:32:35

投稿

光影童年(纯真记忆)

2022-7-12 22:32:40

搜索